月琴演奏的曲子有哪些

月琴演奏的曲子有哪些

《双牛耕田》、《挖河泥》、《挑河泥》、《夜耕》、《春天》、《锡山之夜》、《刮地风》 、《野马过河》、《一对鹅》、《六背腔》、《甘洛调》、《数西调》、《雷波调》、《威宁调》、《大理调》、《草皮调》和《嘎木调》

月琴的基本介绍

月琴,汉族弹拨 乐器 ,起源于汉代。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月琴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月琴的乐器介绍 月琴起源于阮。

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前87年),我国汉族已经创造发明了阮, 但当时这种以“弹”和“挑”为主要演奏手法的乐器,都笼统地称为 琵琶 。据东汉傅玄《琵琶赋》序所载,阮是当时乐工参照琴、筝、筑、卧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是:“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可知,当时的阮长三尺五寸。

汉时称秦琵琶,它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在甘肃麦积山石窟 浮雕 和敦煌北魏 壁画 上,均能见到它的造型。东晋(公元317年—420年)“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这种乐器。在 三国 (吴)青釉瓷仓陶塑上有其图像,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画和江苏丹阳南齐墓砖刻画中,都能见到阮咸演奏的图像。

唐武则天时(684年—701年)称其为阮咸。《旧唐书·音乐志》:“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所弹如此类,因谓之阮咸。

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月琴是由阮演变而来的。北宋陈旸《乐书》(卷一四一)载:“月琴,形圆项 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

”当时月琴的形制与阮相近,后来逐渐变化。到了清代,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琴杆缩短为琴颈,演变为现代的式样。 月琴的地位说明 琴颈较短,音箱为木制圆形,也有八角形的,在面背板中间横置两道音梁,音梁中间有两个音柱支立。四根弦,通常是五度定弦,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持拨子弹奏。

常用于戏曲、曲艺和歌舞伴奏,也用于合奏,是京剧乐队三大伴奏乐器之一,与京胡、京 二胡 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头伴奏乐器。音域约两个八度。 音量较小,音色清脆柔和,适合抒情性的说唱,可以烘托 故事 的气氛。亦是少数民族劳动之余、夜晚自娱、讴歌心声的乐器。

云南少数民族叫做“弦子”,是成年男子必备之物。云南月琴种类很多,以“镇南月琴”最**。“镇南月琴”制作精细, 历史 悠久,音色清脆。镇南就是现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华县。

“镇南月琴”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品位音阶与琵琶大致相同,一般为四弦,也有两弦的。琴身多楸木板做成,也有用闪片板(薄松木材)的,讲究的还有用楠木做的。

琴头大都雕成一个龙头饰以龙须。琴的正面板上雕龙刻凤,有的还在琴面正中镶上一面小圆镜。小伙子们抱琴弹奏时,龙须上下点动,圆镜闪闪发光,龙飞凤舞,活灵活现。

月琴既是兄弟民族叠脚跳歌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又是小伙子抒发自己情思的特殊工具。由于它音色清脆悦耳,节奏鲜明,轻轻弹动,有如丝丝细雨;急促拨弄,犹如万马奔腾。小伙子们常常用优美的琴声,引来自己心爱的人。在恬静的月夜里,姑娘们踏着琴声,走到山寨边的树林里,跟自己情人相会,互相倾诉爱情。

彝家人称道:“响篾是姑**心声,弦子是小伙子的伙伴。” 月琴的演奏说明 月琴的定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民族音乐定弦CFCF;另一种是戏曲音乐,定弦为首调定弦#C、#G,主要弹京剧音乐,无论什么音都是作为(3)来弹。月琴的演奏技巧很丰富,但通常右手为弹、拨、撮、长轮、扫弦等方法,左手为推、拉、揉、移指等方法。

月琴右手演奏的基础是:弹、拨、撮、轮称为“基本功”。其方法为右手食指与拇指紧握弹片,手腕与小手臂形成45度,利用手腕的力量弹到佛手的上前方琴弦,反复弹拨,弹拨力度均匀,切记不要弹强、拨弱。待右手基本熟练后,配合左手。左手的方法是用拇指把住琴颈,其余四指分别用指尖弹在品上,记住要用指尖稍前的部位。

手指抬起时不能过高、太高,影响速度。另外,还有推、拉、移指等方法。初学者可以从音阶练习开始训练,从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由慢到快,反复练习,要求达到旋律流畅,音符均匀,每个音符均带有颗粒状。

音阶练习熟练后,可以进行移指练习,爬音练习,这是演奏乐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另外,演奏乐曲时要把握乐曲中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变化来进行处理,弹与拨的力度与幅�。

彝族月琴的演奏

彝族 月琴演奏时,将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拨片用竹片、牛角片或骨片制成。

月琴常以五度或四度关系定弦,四弦月琴即可两弦定同音,又可每弦各定一音。

一般定弦如下:二弦月琴定弦为:d1、a1;e1、a1;g1、d2。 三弦月琴定弦为:g、d1、g1;g、c1、g1。四弦月琴定弦为:d1、d1、a1、a1;a、d1、g1、c2。长杆月琴定弦为:g、c1、g1、c2。

在四川凉山,三弦月琴定弦有两种,用拨子弹奏的月琴定弦为:e1、a1、e2;用手指弹奏的月琴定弦为:d1、a1、d2。在云南墨江,彝族聂苏支系的月琴定弦为:f1、f1、c2、c2。在广西隆林,苗族月琴定弦为:d1、a1、a1。

月琴的音色悦耳、动听,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丰满。用拨片弹奏的月琴,右手奏法以弹、挑、滚为主,有时也用撮、扫滚等,并有独**果的“刮品”技巧。左手则有按、颤、滑、吟等技法。

用手指弹奏的月琴,还吸收了柳琴、琵琶等弹弦乐器的技巧。四川凉山的月琴,由原来两弦一个八度发展为三弦三个八度音域后,演奏上既保持了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又突破了旧的传统,还吸取三弦和琵 琶的技法,弹、拨、挑、扫并用,还不时加上双弦、**和持续音等种种变化,扩大和丰富了表现力。弹奏舞曲时,还常用手指敲击面板,以增强热烈气氛。

?彝族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

彝族月琴也用于说唱音乐四川清音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四川**喜闻乐见,以前,艺人多在茶馆坐唱或在街头即地做场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琶”或“ 唱月琴”之说;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清音不断丰富提高,伴奏乐器还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在彝族地区,月琴是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还为50年代诞生的彝剧伴奏。在广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乐合奏曲或独奏曲。在素有“音乐之乡”誉称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与芦笙等乐器一起合奏。

在云南大理,月琴是仅次于白族龙头三弦的弦鸣乐器,还用于白剧伴奏。?彝族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

月琴是什么样子的,据说它只有3或4根弦,能弹奏吗?能弹奏什么曲子

yuèqín 月琴,弹弦乐器,唐代已有月琴之名。来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

其形制与阮相近。

清代,琴颈缩短,演变为现代的样式。 音箱呈满圆形,琴颈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

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

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也有二弦、三弦的月琴。音域两个八度。

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技巧有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用于京剧、楚剧等戏曲伴奏。 本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宽颈月琴。长67厘米。

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用尼龙缠钢丝弦。 八十年代制成长杆月琴,长80厘米,缚弦下移,增置弦码,音箱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音梁。三十品,定弦g、c1、g1、c2。

求:月琴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的相关论文资料。 急急急 ,,

一部**的音乐作品,必然是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中,充分地体现出民族音乐语言的特点和民族特性.**作曲家刘锡津创作的月琴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经月琴**冯少先的精湛演奏,它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大花园中一朵艳丽的花朵.作 者: 朱彬刊 名: 剧作家英文刊名: PLAYWRIGHT年,卷(期): 2004 \”\”(3)分类号: J6机标分类号: TS9 J63机标关键词: 月琴北方民族生活民族音乐**作品音乐作品音乐语言民族特性民间音乐作曲家演奏素描花园花朵分地创作乐曲介绍乐曲通过“赛马”、“驯鹿”、“渔歌”、“冬猎”四个小曲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幸福而又多彩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月琴独奏组曲,刘锡津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

作者曾深入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撷取了内蒙古、鄂温克、赫哲和鄂伦春等民族生活和劳动中**特征的场景为内容,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四幅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形象各异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情画。

描绘善骑的内蒙人在“那达慕”大会上进行扣人心弦的赛马场面。在强烈的小军鼓伴奏下,月琴引出号角一般的引子,接着,用木鱼敲出如同骏马欢驰的节奏,月琴奏出具有浓郁内蒙风味的、欢快的主题,随后对主题进行加花变奏,形象地描绘出紧张热烈的赛马场面。中段是歌唱性的抒情段落,木鱼和乐队仍保持着奔驰的节奏型。

**变化再现**段,月琴以快速滑音模仿出的骏马长嘶的效果,赛马在热烈气氛中结束;②驯鹿。是描写我国东北边疆的鄂温克族人驯鹿的情景。“鄂温克”意即“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捕鹿驯鹿是鄂温克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乐曲的引子以月琴演奏泛音与笙呼应,模拟驯鹿的哨声。接着在乐队舞蹈般的节奏型上,月琴奏出极富民族特色、优美欢乐的主题,巧妙地运用装饰音和推拉滑音,使旋律显得温柔可爱,表现了鄂温克人驯鹿时的喜悦心情和鹿群的驯良、柔顺。

主题反复时月琴与二胡及乐队形成对比复调,丰富了乐曲的意境和色彩。**月琴和乐队奏出渐轻渐弱的脚步声,仿佛是人们赶着鹿群渐渐远去;③渔歌。描写了以捕鱼为主的赫哲族人在渔舟晚归时的欢乐歌声和愉悦心情。

月琴以推拉滑音和均匀的滚奏唱出的歌声,在微微起伏的乐队伴奏下十分舒展动人。末尾以富于色彩的和声及大提琴的低声吟唱渲染出晚霞锦绣、船歌悠扬的美丽意境;④冬猎。描写了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的狩猎场面。“鄂伦春”意即“山岭上的人”。

引子渲染出原始森林的神秘和狩猎前特有的紧张气氛。接着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追猎的场景,随后乐队全奏出欢乐明朗的歌调,抒发猎人满载而归时的喜悦心情。

月琴是什么样的?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4%C2%C7%D9&t=3北京**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乐器博物馆收藏月琴二十余件,使用红木、花梨木、榆木、色木、黄杨木、柴木、松木、桐木等木料制作,全长42.5厘米~112厘米不等。共鸣箱大部分为扁圆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和梅花形的,另外还有一些奇异的形状,如鹅卵形、弯月形、铃形和 吉它形等等,面径17.5厘米~38.5厘米。

琴头式样多为龙头形或如意形,也有云形、方形琴头的。

上设弦轴一至四个。琴颈分别设有8品~17品。山口、音品和缚弦,分别用竹、木或骨制。 张有琴弦一至四条,多采用丝弦,个别也有使用牛筋弦的。

其中有一件共鸣箱可与弯月媲美的月琴,美其名曰“回头望月”。使用花梨木制成,琴身全长58厘米,琴箱蒙以桐木面板,面径33.4厘米,琴首雕刻龙头,竹品,丝弦,一弦九品。这件奇异的月琴,原为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所藏。

1958年,程先生将其一生所珍藏的古今各民族乐器186件,全部无偿捐献**,其中仅月琴就有十件之多。在该所的**乐器博物馆展 厅中,陈列着一件用红木制作的月琴,全长66厘米,共鸣箱呈扁圆形,琴框四周嵌有黄杨木雕花六组,两面蒙以桐木面、背板,面径38.5厘米,琴首为镶黄杨木雕刻龙头,上置四个红木弦轴,外表刻有麻花形纹饰,琴颈嵌有骨品,山口和缚弦均为黄杨木制,张以丝弦,四弦九品。此琴选料考究,工艺细致,在琴框四周**轴顶端均嵌以螺钿片装饰,当为现代精品。

1959年此琴制成后,我国轻工业部轻工业局即将其赠予该所展出。这里还珍藏着一件彝族月琴手自制的“南华月琴”。柴木制,琴身全长65.5厘米,共鸣箱扁圆形,蒙以桐木面板,面径34厘米。

云形琴首,上置四轸,竹制音品,木制缚弦, 张有丝弦,四弦八品。面板上刻有汉字楷书“高山添秀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十四字, 并有“1957端阳”落款。此琴制作质朴,线条粗犷,刻字清秀,未髹漆饰。是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学家赵宽仁先生1959年赴云南调查采风时,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带回的,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演奏月琴时,将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拨片用竹片、牛角片或骨片制成。月琴常以五度或四度关系定弦,四弦月琴即可两弦定同音,又可每弦各定一音。一般定弦如下:二弦月琴定弦为:d1、a1;e1、a1;g1、d2。

三弦月琴定弦为:g、d1、g1;g、c1、g1。四弦月琴定弦为:d1、d1、a1、a1;a、d1、g1、c2。长杆月琴定弦为:g、c1、g1、c2。在四川凉山,三弦月琴定弦有两种,用拨子弹奏的月琴定弦为:e1、a1、e2;用手指弹奏的月琴定弦为:d1、a1、d2。

在云南墨江,彝族聂苏支系的月琴定弦为:f1、f1、c2、c2。在广西隆林,苗族月琴定弦为:d1、a1、a1。月琴的音色悦耳、动听,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丰满。

用拨片弹奏的月琴,右手奏法以弹、挑、滚为主,有时也用撮、扫滚等,并有独**果的“刮品”技巧。左手则有按、颤、滑、吟等技法。用手指弹奏的月琴,还吸收了柳琴、琵琶等弹弦乐器的技巧。

四川凉山的月琴,由原来两弦一个八度发展为三弦三个八度音域后,演奏上既保持了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又突破了旧的传统,还吸取三弦和琵 琶的技法,弹、拨、挑、扫并用,还不时加上双弦、**和持续音等种种变化,扩大和丰富了表现力。弹奏舞曲时,还常用手指敲击面板,以增强热烈气氛。�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月琴也用于说唱音乐四川清音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四川**喜闻乐见,以前,艺人多在茶馆坐唱或在街头即地做场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琶”或“ 唱月琴”之说;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清音不断丰富提高,伴奏乐器还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

在彝族地区,月琴是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还为50年代诞生的彝剧伴奏。在广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乐合奏曲或独奏曲。在素有“音乐之乡”誉称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与芦笙等乐器一起合奏。在云南大理,月琴是仅次于白族龙 头三弦的弦鸣乐器,还用于白剧伴奏。

�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

月琴乐曲丰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区又有所不同。彝族较**的传统独奏曲有:《刮地风》 、《�。

© 版权声明